278
浏览相随心转,枯荣立现
宋朝时,有高孝标和高孝积两个双胞胎兄弟,举止言谈和才思颖悟都像同一人。十六岁时,他们一齐考上秀才。婚后,父母为使媳妇能辨认丈夫,命令他们穿着不同衣裳和鞋子,以便辨认。
有一天,他们遇到陈希夷先生,陈希夷看了他们的面相以后,说:「你们两人眉清目秀,鼻梁挺直,嘴上有红色的痣,耳白而轮廓鲜红,气清神澈,都是科第中人。况你们现在眼耀彩色,必主同科高中!」
到了秋试时期,他两兄弟便同时赴京,寄住在亲戚家里。邻居住了一位年轻貌美妖艳的寡妇。孝标一心向学不为所动。孝积把持不住,竟然跟那少妇私通。后来被人发觉,告诉寡妇族人。寡妇畏罪,竟然投河自尽。
秋考完毕,他们兄弟又去拜见陈希夷先生。
陈希夷看了大吃一惊,说:「你们兄弟二人的相已经改变很大了,一位变得更好,另一位变得很坏。孝标眉现紫彩,眼耀文星,必定高中。孝积翠眉有变,双目浮睛,朱唇色翦,耸直的鼻梁赤而黑,白色的耳朵干而焦,神色颓然枯槁,气冷而散,这一定是损坏道德而使面相改变。这场考试不但考不取,反而有夭亡的预兆。」
发榜后,孝积落第,抑郁而死。
后来,孝标当了大官,声名显赫,子孙众多而且贤能。他七十大寿时,陈希夷先生也来祝贺,并且即席发表感想:「看出一般人的面相是容易的!但是人的命运却不容易说得丝毫不差,因为命在天,相在人为。如果能顺应天理,合和人事,则世世必昌。人的精神忽聚忽散,人的志气忽忽弛,有诸内必形诸外(有了心念就会影响相貌),上苍大公无私,福可以因为罪恶而消减,罪也可以善功相赎,生于心而发于面,逃不过他人的一双眼睛,这叫做福祸无门,惟人自召。」
高孝标全家老少,对陈希夷先生所说「求福避祸」的道理,非常欣赏和佩服,大家用笔写成座右铭,时时加以警惕。(《命运在您心上》第十四页)
心存谦让,阴骘满面
张士选年幼时,父母便相继过世了。他叔叔抚养他,好像是自己亲生的孩子一样。
他叔叔有七个孩子,有一天,他叔叔告诉张士选:「我应当给你分财产,将财产分成两份!」
张士选说:「我不忍让诸位堂兄弟合得一份,请您分成八份!」
叔叔不答应,张士选也再三推让。最后叔叔只好依照张士选的话去做。当时张士选才十七岁,便预先被推荐入京城。
与张士选同住在一起的人共有二十几位。有位算命先生看完每一个人的面相以后,指着张士选说:「能在南宫高第的,只有这一位少年人!」
同宿舍的人斥责算命先生说:「我们久经各式考场,难道反而不及那个乳臭未干的小子吗?如果发榜后,没被你说中,我就要吐口水在你脸上!」
算命先生回答:「我对文章外行,但是我看这位年轻人满脸阴骘气,所以我才推崇他!」
发榜后,算命先生的话果然应验了。(《感应篇注训证》第七十七页、《感应篇汇编》第二卷第五页)
拯饥救溺,福泽绵长
广东鼎湖山庆云寺的主持大慧长老,养气悟道的工夫相当深厚,知道一些天机。他已经七十多岁了,却仍然仙风道骨。虽然他精通医术和面相,却不随便轻易表现。
当时高要县的县令来到庆云寺游览,随行的有位姓刘的幕僚官,因为与大慧长老熟悉,知道他精于命理,便告诉县令。县令便请大慧长老为自己看相。
大慧长老推辞不了,只好勉强答应县令的请求。他请县令躺着休息,而自己垂眉合掌,盘腿端坐约半个小时。接着又请县令垂足闲坐,心情放轻松。
大慧长老定神凝望,便以佛偈告诉县令说:「生灵操在手,积德能保寿。」
县令又问:「我的前途如何呢?」
大慧长老微笑地说:「老衲愚昧,不敢预言您的前程。大德之人自有福泽。只要您能保持虔诚的仁爱心,便是县民的大幸。」
县令知道大慧长老不轻易畅谈,发现他说话很含蓄。于是茗茶完毕时,便请刘幕僚官私下去探问玄机。
大慧长老坦白告诉姓刘的幕僚官:「老衲观看县令的相,发现他脸上的光华和瑞气已经消失了,呈现灰黑色的气。他的掌上产生暗白的气色,他的寿命恐怕不出一年。幸好原来的气色尚未退尽,表示:险中有救,命不该绝。他身为百里的父母官,举手投足,布施政令,关系着百姓的性命安危。如果他本着一念的善心,去拯救溺水和饥饿的百姓,未尝不可以造福万民。所以老衲最后断言他积德保寿,并不是空口乱说话啊!」
姓刘的幕僚一直点头说:「是!是!」他不敢直接把话禀告县令,只是委婉地告诉县令:「老僧的意思是│尊县在数个月内,必须做出一件拯救许多苍生的善事,才可以增长寿元!」
不久,西潦一带泛滥成灾。洪水在一夜之间涨了数尺,淹没了农田,接着又淹浸许多房屋。不少灾民身溺水中,急声呼救。
县令亲临附近的高冈瞭望,惊心惨目,一时无法处理善后。只见年壮而且勇敢的乡民纷纷驾小船逃命,但是年纪较小的孩子婴儿却没有援救,任他们在水中浮沈。
见到这种情景,县令突然下令:救起一位小孩的人,可以获赏一两银子,多救多赏。于是,有船的人家相继出动拯救小孩,一共救了四百多位孩子。
后来,县令升任惠州的知府。当他路过罗浮山时,又会晤了大慧长老。大慧长老一看见他,便说:「阿弥陀佛!善心人终于得到报应,您的福泽以后绵长了。」(取材于《命运在您心上》第八页)